020-29815005
预约专线时间:09:00-23:59

大数据杀熟现象

新闻来源:本站 日期:2021-06-07
“深圳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出炉!大数据“杀伤力”情节严重的,其威力堪比反垄断。
  是不是有人“杀熟”?

  设置同一目的地,两个帐号同时、同地打车,却发现一杯咖啡、一块钱、一杯咖啡,不仅价格不同,配送费却不一样…

  大数据已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用户的每一次搜索、浏览、下单行为,都能在商家和平台上描绘出他们的身份信息和消费偏好。由于老主顾更易产生交易,就是这样日益明晰的具体用户画像,让部分商家和平台方动了“杀熟”的歪心思。

  自2018年以来,利用数据区分消费者、进而实施差别待遇(如差别定价)等“大数据杀毒”行为已多次进入公众视野。

  这种“杀熟”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存在。

  根据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的历史报道,2018年初有用户爆料,他们与朋友在携程预订了酒店,发现常常遇到的情况是预定房型相同、价格不同。即刻也有电商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做法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公平、诚信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涉嫌价格欺诈。

  一石激起千层浪,遭遇“杀熟”的体验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共鸣,彼时携程遭遇多方围攻。

  随后,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就大数据杀熟问题主动作出回应。根据环球网的报道,梁建章称“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假象”,导致这一假象的原因是OTA行业复杂的价格规则,未来规则将更加透明。

  携程与京东美团等平台于2021年4月在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商务局举行的专项调研及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议上,共同签署了《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承诺不利用数据优势进行杀戮。但是BT财经发现,直到2021年5月,携程仍然被“价格歧视”的指责所困扰。

  这辆网约车也是“重灾区”,受到了大量数据的攻击。2020年,中车网发表文章质问《滴滴再现大数据“杀熟”网约车平台为何如此放肆?这篇文章引述复旦大学教授带领团队的“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查结果,800多个样本的结果证实,“熟人”比“新人”的花费要高,苹果用户打车的花费要高。

  曾有人对滴滴柳青解释说,用户看到的“预估参考价格”是实时根据动态路况预测的,即使是起终点也会有差异。最后支付的实际车费价格在APP中有清楚的显示。

  瑞幸咖啡的大数据杀青事件也曾在央视《消费主张》中出现过。顾客反映,不仅产品价格不同,经销费竟也有差别对待,这让一向高频率消费瑞幸咖啡的消费者大为恼火,并表示即使瑞幸提出赠送咖啡券,自己也不再购买瑞幸咖啡。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也未能幸免,同样受到大数据的挑战,但也有消费者站出来为平台发声。BT财经发现,在知乎等多个平台上自称是京东Plus会员(一款京东付费会员的产品)的多位答主表示,自己购买的产品价格反而更贵,是“大数据裸体歧视”。还有一些答主认为这只是一个电商的产品推荐系统,高消费会在平时得到高价产品的推荐。


大数据


  整顿乱象是有办法的。

  一份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让市场看到了终结大数据时代的曙光。

  据深圳市政府网站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自6月2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规定,个人资料的处理应遵循合法、正当、最低限度、公开透明、准确完整和保证安全等五个基本原则。

  根据《深圳特区报》的报道,业内人士指出,现行的法律,对于大数据“杀熟”的最高处罚只有50万,显得有些“软弱无力”。预计新规的威慑力会大大提高,《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处罚力度很大,最高可处5000元或上一年营业额5%以下罚款。

  与之前不同的是,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阿里在国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进行的“二选一”垄断处罚力度为年销售额的4%,可见这次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监管态度也是“绝对不容忍”。

  除深圳外,北京和上海的数据保护立法工作也已稳步推进。根据《北京商报》的报道,4月16日,北京市经信局公布了一份《北京市数据立法研究论证支持服务方案》,该方案由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供货商,北京数据立法列入议程。《上海市数据条例》已形成(临时名称),将于9月提交上海市人大审议。

  监管机构已亮剑,“大数据杀熟”平台抖吧!

  #杀熟数据最多可罚5000万元#。